惠來“打火醮”,盛行于明末清初至民國。此俗在潮汕地區(qū)唯惠來獨有。“打火醮”一次長達(dá)10余天,固定在當(dāng)年11月進(jìn)行,但沒固定日。這期間,各地的親朋都云集縣城參加盛會,各社頭請來潮汕各地的戲班,一連10天,每晚演出通宵達(dá)旦。街道兩旁鋪戶,張燈結(jié)彩,熱鬧非凡。
惠來“打火醮”由來已久。雍正十一年癸丑(1713)年,江西舉人裘曰菊到惠來任知縣,當(dāng)時惠來背山面海,暴雨過后,滴水無存,屬火地,被稱為“水清龍骨現(xiàn)”,因此,他倡議逢丙年“打醮”,以禳除災(zāi)祟。從此,逢丙年“打醮”的習(xí)俗便延續(xù)下來。
那是全縣十年一祭的盛大慶典,常在縣城舉行,旨在祈求神靈不讓火災(zāi)降臨。突出的景點是在城隍廟前搭建一座華麗宏偉的醮棚,夜晚亮起千百盞燈火,有點輝煌若仙境的境界。其他活動有:在大街上罩上白布,街旁接連懸掛燈屏人仔;每個社頭都要演戲;有時還邀藝人作特殊表演。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嗩吶。即表演者用雙腳掛于一橫桿上,頭部向下,同時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嗩吶。即鼻孔插兩把,口銜一把,吹奏出不同音色的優(yōu)美旋律。
此外,在迎神送神活動中,為了顯示神有靈,由同身作各種,驚險表演。如走火城(即同身在一片燒紅的木炭上面行走),咬犁頭(即同身口咬燒紅的犁頭),竹籃請水、坐刀轎、臥釘床等,使祭神活動增加熱鬧、神秘氣氛。
惠來的“打火醮”活動,在新中國建立前時有出現(xiàn),新中國建立后幾十年不曾見過,近年來為弘揚民俗文化,部分活動由民間組織得到恢復(fù)和發(fā)揚,2006年11月縣城城隍廟的“打火醮”活動萬人空巷,十分隆重。
燈光璀燦的醮棚
來源:惠來縣政府網(wǎng)